“21世紀什么最貴?人才!”人力資源一直是企業最稀缺的資源,著名營銷專家蘭曉華認為企業文化是價值觀、英雄人物、習俗儀式、文化網絡、企業環境,它意味著公司的價值觀,諸如進取、守勢或是靈活,這些價值觀構成公司員工活力、意見和行為的規范。管理人員身體力行,把這些規范灌輸給員工并代代相傳。
香港中文大學郎咸平教授認為企業文化建設在于領導身體力行,正所謂“喊破嗓子,不如做出樣板”。絕大多數員工在文化上,需要的是一個標桿和一種引導思維,讓他們在碰到一些兩難問題時,譬如當發生成本影響質量、審計影響生產的情況時,可以做出明確的判斷。對許多中國中小五金機電企業來講,要建立愿景、價值觀、使命、理念、信條、準則等諸如此類的文化要素,制定個類似《華為基本法》的東西才是建立了企業文化。就算不如此,也要把“企業文化”天馬行空,絞盡腦汁的靠近“洋味”編寫出一段歷史來。編好了這些東西,企業就可以一本正經、正襟危坐地說自己有“文化”了。大多時候,文化是被企業“神化”了。文化成了神壇上的朝拜物,需要的時候,拿出來念一下、拜一下,不需要的時候就束之高閣了。
對大多數中國中小五金機電企業而言,過分追求企業文化對五金機電企業沒有任何裨益,企業文化急需走下神壇,文化不應成為企業員工的朝拜物,而應成為員工的每天都在實踐的行為習慣。中小五金機電企業的企業文化應該是簡單有效的,是來界定和規范所有員工的行為習慣的,是企業全體員工想事情和做事情的行為習慣。不同的企業和人對企業文化的認知還有看法都不盡相同,但是總結起來還是有跡可循,筆者認為中小型五金機電企業,主要建立以下企業文化即可。
一個中心:顧客至上一切為市場服務的文化
營銷管理學家蘭曉華認為企業文化執行到什么程度,決定企業文化的層次,圍繞企業文化的執行,可以中國將互聯網企業分成三種類型:一流企業做人二流企業做事三流企業做樣。企業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有顧客的存在,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不斷地創造顧客和滿足顧客。這個道理非常簡單,好像不用特別強調。但在企業內部本位主義、官僚主義、自我中心、推卸責任、互相扯皮、不負責任的現象卻屢禁不止。這些都是現代企業組織和架構下,不可避免的問題。所以企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就是要營造顧客第一、顧客滿意的企業文化。要讓員工時刻牢記顧客想什么,顧客需要什么,我能為顧客做什么,如何達成和超越顧客的期望等。
基本點一:“速度”和“做到位”的文化
大多數中國中小五金機電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都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,與大型五金機電企業有較大的距離和差距。要想成為一流的品牌和企業,要想在市場競爭中與強爭鋒,都需要以速度作為支撐,用速度去沖擊規模。在蘭曉華著《企業文化基因》提出一個好的企業是“鐵打的營盤、流水的兵”,所謂的“鐵打的營盤”就是企業文化,是在經營管理過程中,根據企業經營特點和發展需要,受外部競爭環境、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、意識形態的影響,經過企業有意識地進行凝煉、修正、升華,并通過長期努力培養形成的一種文化觀念和精神成果,促使企業全體員工逐步形成認識一致的、引起彼此共鳴的內心態度、意識形態、人生價值觀、思想境界和理想信念的共同追求。這要求企業所有員工都要對市場能快速反應,馬上行動,現在做、馬上做、立即做、做好、做到位,在高速度創造的時間差里逐漸追趕和超越競爭對手。
中小企業最忌諱的就是本來自己是只兔子,但行進的速度卻如大企業一般的駱駝。像IBM似的超大企業都要讓大象跳舞了,遑論一只兔子如果沒有速度,還能生存和發展嗎?
基本點二:“研發”和“創新”的文化
中小五金機電企業相對來講,缺這少那,資源相對匱乏,短板特別多。如果“等靠要”的話,只能自尋死路。所以,中小五金機電企業要“不走尋常路”,要守正出奇,要不斷地創新,用創新行為來代替各種不足,逐漸建立自己的優勢,在競爭中占據主動,不斷積累實力,才能最終發力。創新并不難,只要全員都有創新的意識,企業有創新的氛圍,對創新有鼓勵激勵的措施,創新活動就會像源頭活水,汩汩流淌。
中國中小五金機電企業,要脫下企業文化華麗的外衣,讓文化走下神壇,讓文化簡單、有效,讓上述不可或缺的文化融入員工的血脈,成為全體員工自動自發的行為習慣,文化才能爆發它應有的巨大能量。